這幾年,快運和快遞公司的產品互相滲透,再也不能斷言一家公司一定是快遞公司還是快運公司了。
若干年前,由電商時代而迅速崛起的快遞企業和以整車零擔運輸為主的物流快運企業還是涇渭分明,各自為陣。畢竟,前者競爭的是最后一公里派送的效率,后者競爭的是全國性網絡的效率。不過這幾年,快運和快遞公司的產品互相滲透,再也不能斷言一家公司一定是快遞公司還是快運公司了。
最近有兩則消息更加印證了這個趨勢。4月初,青旅物流被爆出去年入股全峰快遞實際上是戰略性并購,不過全峰快遞的品牌仍將保留。
更早一點是去年8月,中通宣布正式啟動中通快運,首批14個分撥中心正式開業運營。而進軍快遞的快運企業前有德邦,后有天地華宇、遠成,最新的是去年12月安能宣布拿到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這種快遞企業快運化、快運企業快遞化的現象至少已經持續了4年,且不斷加劇,似乎蛋糕太大,人人都垂涎。
天地華宇集團總裁楊鑄在采訪中談到這一趨勢時,認為這都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作出的戰略選擇,也是大型物流企業順應大勢的綜合性發展。
“隨著中國快遞行業逐步走向成熟期,走向資本市場,業內大型公司通過產品下延來進入快運行業,而快運行業也在進行產品上延從而進入到快遞行業,這是因為當他們做到規模化的時候,快遞企業需要補充的是長途干線的能力并引入B2B業務,進而降低快遞企業的運輸成本;而快運企業需要加強末端配送的能力,適應電商快速發展的需求,提升快運企業的盈利能力。但是關鍵問題在于快運企業如何向上走,快遞企業如何向下走。”
他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以物流快運企業來說,有一些是自己做快遞業務,比如德邦、遠成,像天地華宇則是將成熟的快遞品牌納入麾下,于2014年收購了原凡客誠品旗下快遞企業如風達。
這兩種道路到底誰更有效,尚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德邦招股說明書顯示,其步入快遞行業以來,運輸量逐年增長,但利潤額不升反降。對此德邦給媒體的解釋是,公司傳統優勢的零擔業務受到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公司為推廣業務加大優惠力度等影響,毛利率水平略有下降,而整車業務推出時間較短,公司為快速提升市場份額,優惠力度較大使得單價下降引起毛利率水平下降——也就是說,否認了利潤額下降與快遞業務有關。
采訪中,我問楊鑄,快運做快遞,與快遞做快運,你覺得哪個更難?他答道,對于優秀的物流企業來說都不難,但確實雙方有差異性,只要公司有清晰的戰略思維,能夠同時把二者之間的協合效益發揮出來,都是可以做好的。